武夷山:人类很好的精神乐园
——访美国学者司马黛兰教授
(背景资料):司马黛兰1956年出生于美国,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葛德斯堡大学终身教授、宗教系主任、哥伦比亚大学宗教博士,台湾大学斯坦福培训中心和台北“故宫博物院”访问学者,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第29世孙、汉语言文字专家、哲学家程德祥先生的妻子。
冬日的武夷山,仍写满绿色。
11月初,司马黛兰教授应邀参加第二届中国(武夷山)朱子文化节,在武夷山一周的时间,她走进朱熹园,拜访朱子故里,拜祭朱熹墓,游览留下朱熹优美传说的九曲溪、天游峰,她被武夷山美丽的山水所震撼,更被保存良好的朱子遗存所吸引。
采访司马黛兰教授是在武夷山庄茶座进行,阳光斜斜地打在教授白皙的脸上,使她本有的灵气更加生动起来。
这样精美的景点在世界上也是不多的
因研究儒学,她遇到了程德祥先生,并成为他的妻子;因研究朱熹,一直梦想到武夷山看看,之前,她只在书上和听说过在中国大陆有一个叫武夷山的地方,朱熹曾在那里生活了40多年,还认为武夷山是个平原。这次是她第一次到朱熹生活过的地方。
“我发现这里的风景非常美丽,有山有水,石头奇特,朱熹研究的‘天人合一’在这片山水中都能体现出来,让人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完全相融相合的和谐氛围,感受到人与天、地、宇宙密切的关系,在如此小的地方有如此精美的景点,在世界上也是不多的。”谈起对武夷山的印象,司马教授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。
这次来武夷山让司马黛兰最感动的是,当年(80年代末)曾接待过她老师陈荣捷教授的张木良、倪木荣、王公经等武夷山人又热情友好地接待了她,带着她沿着老师曾走过的路线,遍访了朱子遗存。司马教授介绍说,陈荣捷教授是著名美籍华裔学者,朱熹哲学研究方面的国际性权威,在把儒家思想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,被人誉为“北美大陆的儒家拓荒者”,他曾来过武夷山三次。在无数次听老师讲武夷山后,来武夷山探寻朱子思想成了她的欺盼。
找到与朱子思想相通的连接点时
在五夫踏访朱子古迹,司马教授被五夫古朴的景象深深所吸引,她告诉记者,“在那里我找到了与朱子思想相通的连接点,在朱熹手植古樟树下,我与朱子交流了他的思想;在保存良好的朱子巷,我走进了理学之风兴盛的宋朝;在紫阳书院内,我似乎听到了朱子朗朗的授课声。”
无论是登天游,还是坐竹排,访五夫,司马教授的相机都没有闲过:“我要把美丽的武夷山和朱子遗留下来的东西拍下来带到国外,传授给外国学生和学者。”司马黛兰非常推崇和喜欢朱熹保护人的天性的教育方法、教育思想、教育精神,以及他淡泊名利、安贫乐道的作派,她认为朱子精神不仅对当地有意义,对整个世界都有很深的意义。司马黛兰神秘地说:“很多人认为朱子理念很难感觉到,但是我在武夷山我感觉到了,走上他曾走过的路,看着他曾看过的风景,游着他曾游过的九曲溪,住在他曾住过的五夫里,很能体会朱子对宇宙的理解,以及他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。”
这方灵山已培养出人与自然友好的关系
早在大学学习考古时,司马黛兰就对5000年的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从1980年开始学汉语,经过一番拼搏,终于在著名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中国哲学博士。之后,成为访问学者到台湾大学斯坦福建培训中心从事研究工作,在台湾一呆就是4年,并和一批台湾儒学学者成了莫逆之交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在她邂逅程德祥先生后,竟嫁给了这位中国学者,嫁给了中国文化。婚后,这对中西合璧的伉俪频繁穿梭于海峡两岸、中美之间和世界各地,致力于儒学的传播与交流工作。
在传播儒学的过程中,司马教授将朱熹一些著作翻译成英文,并将朱子思想整理成大学教材,1995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,西方世界很多人通过司马教授的教材了解了朱子思想。司马黛兰说,她还给国外一本很权威的有关儒学思想的书籍提供了很多资料图片,现在北大准备将这本书翻译成汉语。
20多年来,司马黛兰一直致力于儒学思想的传播,这次到武夷山参加朱子文化节她特地请了10天的假期,她说:“这方灵山清洁的空气,美好的自然环境,已培养出人与自然友好的关系,还要努力保护好古文化,让古文化为人类服务,让武夷山成为人类很好的精神乐园。”(金文莲)
稿件来源:武夷山新闻中心